【南方日报】血氧一度跌至80、高烧39℃……103岁的新冠重症老人挺过来了

2023-01-19
image-20230119142738-1

 

      1月1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新冠患者亚重症病房里,103岁的辛伯(化名)正在休息。

      1月2日,他因高烧39℃、血氧饱和度低至80%而入院,被判断为新冠病毒感染重型,且因年龄大、身体机能较差而有发展为危重型的风险。所幸,经过亚重症病房的救治,辛伯的各项指标已达到标准,将于近日出院回家,欢度春节。

 

image-20230119142812-2

 

      血氧降至80%且肝肾功能不全

      辛伯因为呼吸困难伴发热于1月2日就诊中山一院,居家时体温最高达39℃,不吸氧状态下自测指尖血氧饱和度最低仅80%。入院前8天,他的新冠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起病后食欲及精神状态都明显变差。

      在急诊时,辛伯的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炎症渗出,病毒性肺炎。入院后,医生为辛伯完善了相关检验检查,结果显示其血肌酐水平、肝酶水平及渗透压进行性升高。此外,辛伯的一般情况较差,且咳嗽、胸闷等症状进一步加重。

      考虑到辛伯年龄较大,同时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经过慎重讨论,中山一院感染二区区长、副主任医师司向和医护团队将老人收入新成立的亚重症病房进行救治。

 

image-20230119142836-3

 

      高侧卧位通气的“三好学生”

      “我们要求老人做‘三好学生’,就是吃好、睡好、趴好。”司向介绍,辛伯转入亚重症病区后,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管向东在查房时仔细询问了辛伯的起病情况、病程及相关症状,并全程指导治疗。

      由于辛伯年事较高,不便俯卧,管向东安排其在清醒状态下尽可能进行高侧卧位通气。“简单讲就是让患者侧卧,让身体和床呈90度至120度,抱着枕头睡觉休息。这是最能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的方法。”

      全面评估辛伯各脏器功能后,司向及副主任医师卢贵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首先,通过氧疗及高侧卧位通气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密切监测患者新冠核酸检测Ct值及呼吸相关症状变化,评估病毒载量及炎症反应程度。其次,通过床边超声评估老人的心功能,加强液体管理,严格控制患者出入量情况,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纠正内环境紊乱。最后,加强营养治疗及保证老人的睡眠充足。同时,指导家属为老人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预防血栓栓塞及避免食物误吸等。

      在每日的查房中,卢贵华与治疗组都详细询问老人的饮食、睡眠、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相关情况,并进行仔细查体。护理团队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每天密切监测老人的病情变化。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辛伯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食欲逐渐恢复,能够在轮椅上坚持每日下床活动。目前,辛伯的各项指标均已明显改善,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前,辛伯的家属向医护人员送上了锦旗,并写信表达感谢。

 

image-20230119142917-4

 

      亚重症病房实现重症救治“关口前移”

      为了加强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实现重症医学“关口前移”,中山一院紧急组建了3个新冠患者亚重症病房,承担了包括来自急诊、各科病房等多科室的患者收治。

      司向介绍,亚重症病房是打破专科界限,实现“关口前移-亚重症-重症”阶梯式延伸救治模式的重要一环,对于重症患者的预警、筛查,以及阻断新冠患者由重型向危重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重症病房制定了《重症医学科亚重症病房诊疗手册》,规范了亚重症病房的转入转出标准,在普通病房和重症医学科之间起到了有效的“承上启下”作用。对需要呼吸机支持的患者,亚重症病房将安排患者及时转入ICU进行治疗,同时承接了由ICU转出适合在亚重症病房过渡的患者,实现了亚重症病房与重症医学科之间的高效联动,提高了重症医疗资源配置利用率。

      截至目前,亚重症病房已累计收治70余名患者,其中70岁以上的占七成左右,103岁的辛伯是年龄最高者。目前仍在院的20余名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有望在春节前出院。

 

文/钟哲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视频/徐昊 万稳龙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1/18/c7279613.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9600&from=weChatMessage

报道时间:2023-01-18